潮州,工夫里流淌慢時光
半月談記者 詹奕嘉 毛鑫
“到廣不到潮,白白走一遭”。位于粵閩兩省交界處的潮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被許多網友稱為“新晉網紅城市”。行廣濟橋、登廣濟樓、游牌坊街、喝工夫茶、賞潮雕潮繡潮瓷……有人說,工夫茶中的“工夫”二字,是潮州文化的精髓,是潮州人的生活辯證法。無論是返鄉游子還是過往旅客,在這里都會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在古城街巷里品味煙火氣息,于磚瓦草木間觸摸歷史脈搏。
一杯香茶見工夫
潮州是一座蘊于茶香里的城市。潮州人是離不開茶的,以至于有“茶米”之說,意即飲茶如食米,一日不可離。朱泥一把、知己一二、瓷杯三盞便構成了潮州人的生活圖景。
這座擁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城,似乎并沒有被現代生活的忙碌侵蝕,至今保持著“外曲內方,四橫三縱”的宋代街區格局。行走在潮州尋常巷陌,家家門口擺著一方小茶臺。游客在門口稍一駐足,主人多半會招呼坐下,以本地特產茶葉“鳳凰單叢”熱情相待,“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兩招下來,三杯茶擺好,香氣氤氳。

茶藝師在潮州鳳凰單叢茶博物館演示“工夫茶二十一式”沖泡技藝的點茶,點茶又稱韓信點兵,是將一道茶湯最后的精華部分均勻分配給三盞茶杯(2021年12月15日攝)。劉大偉 攝
當地人以“工夫”命名茶藝,原因就是其沖泡工藝之繁復相當罕見。主要包括備器、生火、溫壺、納茶、點茶、請茶、聞香等21道程序,喝茶如此“麻煩”,才有“工夫”之稱。精于做“工夫”的潮州人將鳳凰單叢分門別類,總結出十大主要香型。唇舌在茶湯里浸潤久了,便能分辨出細微的差異,有的人甚至僅憑一口茶湯,就能說出茶樹大致的海拔高度。
“此間喝茶講工夫,大把茶葉塞滿壺。初嘗味道有點苦,苦盡甘來好舒服。”潮州工夫茶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葉漢鐘介紹說,潮州工夫茶藝體現了陸羽《茶經》的核心價值,具有完整的體系和約定俗成的烹泡程式,展現“和、敬、精、潔、思”的生活理念。
潮州人的日子,就在這樣慢節奏的沖茶技藝中悄然滑過,而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也能在茶香氤氳中感受這份悠然自得的寧靜與美好。
工夫鑲嵌在光陰里
在這里,講“工夫”的遠遠不止工夫茶。潮州廣濟樓展廳內,刺繡、木雕、陶瓷、泥塑、手拉朱泥壺、麥稈剪貼畫……一件件潮州非遺作品精致絕美。
上千年的代代傳承,讓潮繡、潮瓷等多種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在潮州生根開花。作為“非遺大市”,潮州現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139項,其中國家級17項、省級47項,數量在廣東省名列前茅。
工夫,是潮州人的生活辯證法。他們把工夫鑲嵌在光陰里。一幅潮繡《阿房宮》,由12名繡工耗時3年繡制;大型木雕《甘露寺》,刻有130多個人物和30多匹馬,歷時23年才雕琢完成。繡針挑出萬千世界,刻刀之下自有乾坤。
“這里要略微留點縫隙”“棉花要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它墊高”……位于牌坊街的工作室里,粵繡(潮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康惠芳正在指導學生們穿針引線。年過七旬的康惠芳告訴半月談記者,潮繡是四大名繡里粵繡的一個流派,以技法多變著稱,僅金線技藝和絲線技藝就有近200種。
左手持刻刀、右手敲木槌——在潮州木雕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嘉全神雕琢下,一塊幾十斤重的樟木漸顯“龍蝦蟹簍”雛形,小空間內展現出蝦蟹大豐收的美好景象。見識過潮州木雕的人,無不為其立體鏤空雕的技藝感到震撼。
在潮州不少古厝的屋頂上,都有著由一堆碎瓷片嵌出的“斑斕世界”?!扒洞稍煨投酁榛ɑ苤参?、飛禽走獸或戲曲人物,主要用于裝飾屋脊、垂帶、檐下及照壁等建筑部位?!背敝萸洞墒屑壏沁z傳承人盧樹生介紹。
“潮州非遺工藝十分講究,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對講究與精細的繼承,也是向世界傳遞中式美學魅力的重要媒介?!背敝菸氖穼W者陳賢武這樣評價。
工夫花在“繡花功夫”里
在古城保護、改造和活化過程中,潮州當地政府不急不躁,力求工作細致入微,下足“繡花功夫”。
2.33平方公里的潮州古城內,分布著720多條縱橫交錯的老街巷,擁有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座明清“潮式”古建筑和民國時期“洋式”建筑散落其中,木雕、彩繪、建筑構件令人目不暇接。
潮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局長林燕表示,秉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古城內很多建筑得到修繕美化,名人故居、特色民宅“修舊如舊”,歷史建筑、文化展館、民居商鋪都融合在街區里,古色古香,讓居民、游客“見人見物見生活”。
古城內眾多原本破舊的傳統建筑經過整修利用,變成一座座保留古風古韻的茶舍、餐廳、咖啡廳、手工作坊。不少專家學者都將潮州稱為一座“活著的古城”。

潮州牌坊街
“有的古城里已經沒有了當地人最樸素、最本真的生活,但潮州古城里還有5萬多原住民,有屬于潮州人自己的煙火氣。”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說,古城的活態傳承,既需要讓本地人從遺產保護中獲益、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也需要協調旅游與居民生活的平衡?!疤幚砗眠@些關系不僅需要情懷,更需要下繡花功夫。”
經過一番微改造,傳承千年的潮州文化,迄今浸潤著整個城市的脈絡肌理。筆架山宋窯遺址引人穿越到千年前窯火的盛況,己略黃公祠的金漆木雕在射燈下流淌著時光密碼,甲第巷的古老青磚仍映著不變的月光……
▲此文章圖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